knit
編譯,產生.html
、.pdf
、.doc
檔,需印出R
程式碼及執行結果。r1092
。密碼: xxx
。學號-姓名-R-HW1.Rmd
」、「學號-姓名-R-HW1.html
」、 「學號-姓名-R-HW1.pdf
」及「學號-姓名-R-HW1.doc
」。 (學號及姓名,改成自己)-2
」、「-3
」,例如: 「學號-姓名-R-HW1-2.Rmd
」等等。You can modify the html file, but please keep the link www.wftpserver.com at least.
」, 請將滑鼠移至「網址列」後,按「Enter」即可。若再不行,請換其它瀏覽器(IE/Edge/Firefox/Chrome)。若有題目不會寫、或只會寫一半、或結果是有錯的,導致knit
無法編譯產生文件, 則可以「不執行有錯的程式碼」,但必需列印此段程式碼。助教會依照狀況部份給分。
此份作業,助教以pdf
檔批改為準。Rmd
則是做為比對之用(比對同學們的Rmd是否相似)。
總分100分,由助教決定每題配分。全部改完會上傳,答案卷同學們可自由下載。
峰度係數\(k_c\)(coefficient of kurtosis)為一測量峰度高低的量數,可以反映資料的分佈形狀。 峰度係數一般是與常態分配作比較而言, 該資料分配是否比較高聳或是扁平 的形狀。其判別如下:
常用的樣本峰度係數的計算式有以下三項:
The typical definition used in many older textbooks: \(g_2=\frac{\frac{1}{n}\sum_{i=1}^{n}(x_i-\bar{x})^4}{(\frac{1}{n}\sum_{i=1}^n(x_i-\bar{x})^2)^2}-3\).
Used in SAS and SPSS: \(G_2=\frac{n-1}{(n-2)(n-3)}[(n+1) g_2 + 6]\).
Used in MINITAB and BMDP: \(b_2=(g_2 + 3) (1 - \frac{1}{n})^2 - 3\).
其中\(n\)為樣本大小,\(x_i\)為第\(i\)個測量值,\(\bar{x}\)為平均數。
請寫一R
函式(my.kurtosis
),輸入為一組學生成績(score
), 輸出為此資料的三項樣本峰度係數。
> set.seed(123456)
> score <- rt(150, 4)
> my.kurtosis(score)
$kc
g2 G2 b2
1.980622 2.089356 1.914436
# your source code here
讀入資料score-data.txt
命名為my.score
物件, 使得欄位名稱為科目名,列名稱為學號。 利用apply
及my.kurtosis
求每一科目的三項樣本峰度係數。
> my.score <- ....
> apply(....)
$線代
$線代$kc
g2 G2 b2
-0.6848024 -0.6282452 -0.7764842
# your source code here
有一副牌共編號 1~100。均勻洗牌後,便依序逐一翻牌,並從 1 數到 100, 若數的號碼與牌上的編號相同時,便稱為一個hit
。
請寫一R
函式(命名為hit_no
), 利用sample
和邏輯判斷,寫出 hit
數。 (提示: 輸入為編號個數100
,輸出為hit
個數。)
# your source code here
可知 hit
數為一隨機變數,模擬玩 1000 次,計算此 1000 次的平均數和標準差。(提示:replicate
)
# your source code here
有成功編譯出正確的「學號-姓名-R-HW1.Rmd
」、「學號-姓名-R-HW1.html
」、 「學號-姓名-R-HW1.pdf
」及「學號-姓名-R-HW1.doc
」,並上傳。 以下數學式是測試MikTeX/LaTeX,請勿刪。這是常態分佈的機率密度函數: \[
f(x)=\frac{1}{\sqrt{2\pi}\sigma}e^{\frac{(x-\mu)^2}{2\sigma^2}}
\]